引言:
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(九)(以下簡稱刑九)正式施行,值得關注的是,這部新修訂的法律增加不少新的規定,比如將在微信、微博發布假消息,國家考試中找人替考等9種常見行為,列入刑事處罰范圍。雖然這些和民生相關的行為以往也屬違法,但新的修正案無疑加重了打擊力度,可謂開啟了民生刑法時代。

△從2015年11月1日起,以上9種行為列入刑事處罰范圍
民生刑法關注生活細節
刑法修正案(九)已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實施,該修正案在學術領域被專家學者們冠以了民生刑法美譽。
《辭海》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,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,語境中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與平民意識。而所謂民生刑法,其內涵自文義中便可窺知一二,即我國刑法的制定技術日臻成熟與完善,更為關注社會熱點、貼近人民生計。在傳統觀念中,刑事犯罪的界限門檻較高,對于普通百姓而言,其違法行為受到刑法調整的可能性相對較小。而刑九的實施,將刑事法律調整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公民日常生活中細枝末節,對進一步保障社會秩序的平穩運轉,起到了積極顯著的推動作用,具有深刻重大的現實意義。
刑法修正案(九)的制定適逢其時
微信造謠入刑、醫鬧首犯最高可判刑七年、猥褻罪客體擴大到男性、將考試作弊納入刑法調整范圍……刑法修正案(九)的多項條款亮點層出不窮,社會輿論交口稱贊。上述行為較之殺人、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相對較輕,傳統的立法體系也未將其納入刑事法律的調整范圍。但正因如此,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類似案件已頻繁發生在我們身邊,造成的社會影響也愈發惡劣。此次刑九的制定從民生角度出發,正可謂適逢其時。
冒用信用卡入刑 醉駕入刑都是民生刑法
其實,民生刑法并不新鮮。從刑五中冒用他人信用卡、惡意透支等行為構成信用卡詐騙到刑八中醉酒駕車構成危險駕駛罪,立法者一直保持著對社會民生的關注。民生刑法也并不晦澀,其體現的不過是法律對社會進步的積極應對。以造謠為例,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,自媒體已經成為了我們身邊稀疏平常的普通事物。微博、朋友圈,一條自制謠言輕松突破百萬的閱讀量在五年前幾乎難以想象。刑九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孕育而生,也是社會進步倒逼法律進步的現實寫照。可以斷言的是,刑法修正案(九)制定后,一些日常行為的違法成本將顯著提高。
刑法修正案(九)并非簡單地將入刑門檻進行降低
值得注意的是,刑法修正案(九)雖然貼近了百姓生活,但并非簡單地將入刑門檻進行降低。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為例,刑九雖然將醫鬧行為囊括在內,但要求入罪的行為需要構成情節嚴重且給醫療工作造成嚴重損失。此外,也將量刑幅度對醫鬧首要分子與積極參加人員進行了區分。可以說,刑九的條款設計既做到了同罪共罰,又兼顧了區別對待。對于普通的醫療糾紛,刑九也沒有籠統的規制在內,體現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。
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。法律的底線在很多情況下都低于普遍的道德標準。如何在民生刑法的背景下妥善引導自身行為其實并不困難。莫以惡小而為之。早在二十四史的中古人的名言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。只有嚴格自律,對規則,對法律秉持敬畏之心,才能與刑事犯罪永無交集。
文 / 法律問題專家 岳屾山
來源/央視新聞
本期監制/楊繼紅 主編/唐怡
編輯/ 紀之文 文雅 王瑤